孩子沉迷游戏,并不是因为游戏有魔力,而是因为他的身边只有游戏。
从9月1日开始,最新的未成年人游戏监控新规正式实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从国家到游戏厂商都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的措施。而这一次的“史上最严游戏新规”,从源头“堵”住了未成年人长时间游戏的可能,迈出了帮助他们将注意力从游戏上转移出来的第一步。但我们也知道,孩子的精力和好奇心都正处于巅峰阶段,想要真正让他们健康成长,就必须给他们更多享受健康活动的空间,用“疏”的方式来提供引导。
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
今天的未成年人,和他们的父母有着作息时间截然不同的童年。
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在小时候的“课余时光”里几乎可以用无法无天来形容:5点钟放学后,自制力强的孩子会先回家把家庭作业写完,自制力差一点的就直接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地在外面疯玩疯跑,弹珠、棋子、沙包是乐此不疲的玩具,街头巷尾、河边树丛是游戏场所,一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在家长的气急败坏中回家吃饭。对我们来说,电子游戏是既有趣又奢侈的新生事物,接触之后都会喜欢玩,但好像没听说过谁会陷入“沉迷”,因为可玩的东西太多。
但为安全起见,今天的孩子已经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无所顾忌地在繁华都市中“探险”,没有合适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合适的游戏伙伴,早早放学的孩子只能独自留在家里,和从965到996的家长之间隔出了一个长达几小时的空白。于是,孩子从小就熟悉的智能机和花样繁多的游戏,就成了填补这段空白的工具。
这就是今天的家长们为之束手无策的“三点半难题”,即使有心想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帮这些没法提前下班或者干脆不在孩子身边的家长们,腾讯成长守护、腾讯游戏联合腾讯基金会一起推出了全新的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计划“智体双百”,准备提供100间未来教室和100个快乐运动场,匹配硬件措施,并同步配备课程、师资培训、体育比赛等系列软件服务,给城乡学校带来科教和体育两方面的支持。
“三点半难题”不是说像自习课一样把孩子们圈在一起度过几个小时就能解决的,00后的孩子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通过严格的游戏内管控措施将孩子沉迷游戏的源头“堵”住之后,如何“疏导”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求知欲,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去让他们看到一个比游戏世界更丰富多彩的天地才行。“未来教室”正是基于这个初衷,用硬件、课程、师资培训和线上平台四大模块去为覆盖4省9校的上万名学生提供包括开源硬件编程、VR编程、人工智能标准化等多元课程在内的先进科技教育。
而“快乐运动场”同样参照未来教室的思路,提供硬件作为基础设施,以及每年每校至少100课时的专业体育训练,给当地老师提供专业培训服务,为学生们组织丰富的赛事活动。这样,孩子们的精力可以在运动场上自由挥洒,对网络的兴趣可以转化成对科技知识的掌握,同时得到更多与同伴线下交流的时间,从而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从此,“没地方玩只能回家”“回家没事干只好玩手机”“除了游戏不知道能玩什么”这样一系列连锁的难题都会得到解决,对那些客观条件受限的父母来说,可谓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来自外界的帮助,永远也比不上家长的亲身陪伴
外界的“疏导”能够起到帮助家长的作用,但我们也要再次强调:守护、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主力,必须、也只能是孩子的父母。
我曾经遇到过一种家长,他们真诚而困惑地发问: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能玩的东西可太多了,我给他买了玩具,买了课外书,为什么他就非要沉迷游戏呢?
有趣的是,所谓“沉迷”游戏的未成年人的家长年龄段是以70后和80后为主的,他们小时候没有机会沉迷游戏,却正赶上了金庸小说风靡内地的时代。伴随着83版射雕热播,武侠文学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王者荣耀》,讨论剧情、欣赏演员、看盗版小说,以至于当时的舆论环境一致认为看金庸小说对青少年有毒害作用,沉迷武侠会导致孩子早恋、斗殴等不良现象。那时的家长们也大惑不解:你们可以打牌下棋,可以看其他书报,为什么非要沉迷武侠小说呢?
答案很简单:任何爱好都是需要引导的,在家里得不到引导,就只能去和小伙伴抱团,孩子的注意力就那么大,以前被武侠小说,现在被游戏给占上了,他当然就没法再去关注别的。孩子沉迷这个,是因为只有这个。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由家长担负起责任,用陪伴和引导来给孩子显示更大的世界。在我们出版的《正面管教:孩子的游戏思维管理》这本书中,也多次提到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例子1:走出家门,寻找比游戏更好玩的东西
小霍的女儿刚上一年级,每周只玩三次手机,一次一个小时,这在我们采访的家庭中,算是游戏时间最少的一个,但是在没上学的时候女儿曾经是一个重度手游玩家,每天手机不离手。如今通过小霍的正面管教,女儿虽然还是喜欢玩游戏,但不玩的时候她也不会去主动要求玩,因为现在,小霍每天都会带带着女儿一起在户外做游戏、让女儿跟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每天充实的户外活动和父亲的陪伴,让女儿根本无暇顾及电子游戏。在小区周围的孩子中,小霍的女儿是最有号召力的那个,同龄的男孩女孩都喜欢跟她一起玩。
在我们的采访中,很多家长认为户外活动就是让孩子出去自己玩,家长们坐在旁边看着就可以。其实孩子的户外活动也有很大的学问,尤其是低龄儿童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非常多的好奇,也会不断的向父母提问“这个是什么”、“那个人是谁”、“太阳为什么不能看”、“花儿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此时父母需要耐心的解答,给孩子的提问一个正面、积极的反馈,这样孩子才能在户外活动中慢慢成长。那么户外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呢?
首先是观察力的提升。年龄越小的孩子对外界的东西越会感到好奇,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就要给予积极的回应,详细的解答孩子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父母还可以有意识的去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比如主动的向孩子提问:“你猜这是什么?”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户外小游戏,不如一起出发找到三种不同种类的花朵,比如在户外的广告牌上去寻找相同的文字,通过这些小游戏的引导和观察,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以及求知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有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在户外的探索中给你带来一些“惊喜”。
其次,是交往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除了户外活动,很少有机会可以跟同龄小伙伴交往。虽然幼儿园或者学校里有很多同学,但这些都是在熟悉环境下的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才则是一片空白。所以在户外的时候,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跟陌生小伙伴说话,邀请他们一起做游戏。小霍的女儿一开始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小霍就积极的引导女儿主动邀请其他孩子来一起游戏,由孩子们自己去制定游戏规则,即使在孩子们对一些规则有不同看法的时候,他也不会去过多的干预。小霍告诉我:“孩子有他们独特的交往方式和理解能力,而且从小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也非常重要。玩耍时候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我的女儿来提出解决方案的,久而久之,在孩子们中就会产生号召力。”
例子2:有舍有得,给孩子更完美的童年
有一次我外出认识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小张,他的孩子小学2年级,刚学会认字。小张每天在等待客人的闲暇时间就去玩一款成语接龙的游戏,他跟我说到:“我儿子现在对成语特别有兴趣,每天回家我们俩都在手机上玩成语接龙,我白天出来就偷偷玩,不然有些成语我也不知道,孩子不会来问我,你说我也不懂,那怎么当爹。”小张想起了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继续说到:“以前年轻,我开出租都是上大班,就是从早到晚开个24小时,然后再歇两天。儿子慢慢长大了,我想多陪陪他,所以就改了白班,有时候还经常早早收工接孩子放学,晚上专心陪儿子玩,虽然赚的没以前多,但是开心啊。现在我儿子才2年级,但是知识储备是班里最丰富的,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不是我自夸,这些知识都是我带着他学的,我们一起看《十万个为什么》、一起看电视里的纪录片、一起玩手机上的成语接龙游戏。”小张说到这里,我顺口插了一句:“你就不怕孩子沉迷游戏?”“不怕,电脑和手机都是我带着他玩,每天就一两个小时,有时候下班我就带他出去跑步、踢球、玩遥控赛车,他在外面玩累了,回家也不会想着再去玩手机玩电脑。”
大家看,小张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那些所谓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家长,大部分都只是舍不得放下一些其他时间。
简单地说,科技的发展为今天的未成年人带来更多乐趣,也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上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如何避开弯路、歧路,是今天的家长们必须学会面对的问题。前有国家从源头的大力支持,后有腾讯等有社会责任感的游戏厂商用公益计划进行疏导,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保障,而最关键的一步,还要靠家长们去迈出